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农业的困境与突围之路

    信息发布者:huang388
    2017-07-16 21:32:03    来源:吾谷网   转载

    入秋以来中国三大主粮价格断崖式下跌,造成的中国农民特别是种地大户的惨重损失;而维持高价格又形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和消费者的负担。中国粮食价格究竟该如何确定,中国的农业如何发展,这一没有答案问题再次被密集地提了出来。

    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从农业发端的。但是自此之后,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洼地。由于农业发展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的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在经济上的弱势和发展的迟缓又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死角”和不和谐因素。

    虽然中央连年出台“一号文件”,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农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效果有限。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度性困境。

    a)土地制度。根据宪法规定土地所有权国家所有,但是使用权缺失归集体所有。这种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制度使得农业的生产者缺乏土地主人的存在感和责任感,而只是过客的心态。因此水土保持、土地涵养、休耕轮作等保持和提升耕地质量,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事情无人负责,“租值消散”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b)社会保障制度。建国初期,为了稳定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稳定社会秩序并控制城市的过快膨胀,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这种户籍制度实质上对于农民身份产生了严重的歧视性。持有农村户口的庞大人群在就业、上学、医疗、迁徙、养老等多方面得不到公平待遇;

    第二,结构性困境。

    a)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了加快城市建设和积累工业化的起步资金,中国对于农业和农村实行的是一种不公平的交换制度,或者说剥削。除了庞大的农业税收之外,工业和农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更使得农村土地上的产品和农民劳动力的价值被无形和低价的方式转移到城市和工业中去更是。先天的不足让中国农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严重缺素,起步乏力;

    b)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严重失衡。中国的经济重心从以农业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工业为主(改革开放前的重工业和改革开放后的轻工业),现在正在向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缓慢转型。然而中国就业人口结构的调整远远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今天约35%的农业人口依然只能够指望约5%的农业种植业的GDP获取微薄的收入。因此,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的农民陷入困境是必然的–因为无论如何调价格、发文件,5%的池子中养不下35%的鱼。美国的农业总产值只占GDP的3%左右,但是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4%,美国农民社会资源和机会的占有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造就了美国农业大国的地位;

    第三,规模性困境

    a)因为缺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国的小农经济形态仍然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形态的。中国的小农经济形态虽然也有一些自身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但从总体上讲,它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型的农业机械没有施展空间,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没有用武之地,新的技和新产品推广速度缓慢,与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先进构架和大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b)社会资金虽然有意投资农业,但是土地流转的沉重经济负担让许多潜在投资人望而却步。当前的许多政策优惠于土地的承包者(散户),而不是土地的规模化种植者。这十分不利于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种植的经营。国家对于农户的补贴(补偿)可以通过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即不会触碰WTO的相关原则,又让农户落得实惠,回归社会公平。

    笔者以为,中国的农业的发展和变革尤其应该以制度改革委为根本,从改革现有土地制度为突破口,以方向明确、时间节点清晰、循序渐进和步步为营的策略,促进土地的流转和和农业的规模化,建立农民和农业投资者对于土地“长期持有”的机制,强化农民的对于土地的“主人翁感”和责任感,使得投资农业成为一项长久性的事业,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仅仅靠价格补贴等各种修修补补的政策,中国的农业很难走出困境。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